“你会因为美食去旅游吗?”此前有媒体发布微博调查,超八成的网友选择“会”。
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,“吃”向来是件大事。日常生活中,有多少人“吾日三省吾身”去哪吃?吃什么?怎么吃?出门旅行时,疯狂做攻略几乎一半都是去哪儿干饭,毕竟一道道美食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能量补给,还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 的历史脉络、风土人情。
网上有句话:“让别人爱上你这座城,就先让他爱上你的味”近年来,“跟着味蕾去旅行”日渐流行,因美食而汇集的“泼天流量”可以让城市一夜走红。那么,如何用“舌尖”带动“足尖”,进而撬动一城文旅?
单点切入,打造“战略级”美食单品。淄博小烧烤、柳州螺蛳粉、云南鲜花饼、哈尔滨冻梨、天水麻辣烫……这些年,不少地方美食成为一座城市“名片”,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往甚至排队等候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食“打开方式”且不止一种。面面俱到人人皆知显然不可能,因为不仅会摊薄有限的营销资源,也会分散游客的注意力。
因此,不妨在众多美食种类中遴选出有特色、接地气、日常化的美食重点打造,特别是从选材用料到烹饪技艺,再到消费场景、口感体验等各方面都要精益求精,打造美食品牌和IP。以海沙子面为例。“作为一种极小的贝类,海沙子只有五六毫米长,盛产于日照地区涛雒和两城河流的入海口,每年5至10月才可打捞,此时味道最为肥美,其它季节均不见踪迹”这就强调了美食的在地性和植根性,告诉人们体验原汁原味的时间和地点,增强美食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。
文旅赋能,满足“多元化”的消费需求。现如今,游客为美食奔赴一座城,不仅要吃得好,还要玩得好、学得多,“美食+文化”成为发展新趋势。而许多美食和“老字号”的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文化,各地应当深挖其背后的起源故事和人文意义,激发出情感共鸣和情绪价值。
例如,不少人喜欢在清晨喝上一碗热乎乎的“糁”,看起来不在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“生僻字”背后有个小故事,话说乾隆下江南路过临沂时,官员端上一碗肉粥,乾隆问:“这是啥(糁)?官员一紧张连忙点头,因此得名。游客在品尝饕餮物质大餐之时享受了一道“精神大餐”。此外,在沉浸式深度游越来越流行的当下,可以围绕美食打造集烹饪展示、品尝体验、文化讲解于一体的沉浸式演出,比如“齐鲁小吃文化消费节”“啤酒嘉年华”,用优质的服务体验把许多“头回客”变成了“回头客”。
用点巧思,做好美食的“裂变式”传播。“有灵魂的东西,总是能让人跟着走的”,前提是被“看见”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人人都有麦克风,注意力无疑是稀缺资源,线下可以吸引知名美食博主、吃货达人体验,“借名扬名”;线上发布的美食视频或信息能够让人点击、观看,甚至有自动转发的意愿,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内容与形式的创意性。只有做到让人“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”,让人有“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”的会心一笑,大家才不吝主动传播。
比如,因“表情管理失败”走红的淄博炒饼小哥需要一天炒饼1000多斤,挂出横幅“我想赚你们的钱,你们却想要我的命”,幽默的表达经过“裂变传播”,而形成的强大传播效应。岚山融媒策划《烟火味道》全方位展现岚山本地美食制作的精湛厨艺和繁杂工序,深刻揭示了人和食材、人和人的生动故事,被凤凰卫视《纪录大时代》栏目选用,也让更多美味飘入寻常百姓家。
“在这世间,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。”串好美食路线、讲好美食故事,让游客“为一款美食奔赴一座城”,必将汇聚高质量发展的“滚烫”力量。让我们一起守护、传承、宣传那些特色美食,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,永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,征服更多的胃和心。(图片源自网络)